防控猴痘病毒

2022-07-11 来源:网络 浏览次数:0

"猴痘是一种人兽共患病,其病原体为猴痘病毒,是一种双链DNA病毒,属于痘病毒科正痘病毒属,与在人类历史上曾肆虐数千年的天花病毒是“近亲”。猴痘病毒于1958年被首次发现,当时"

猴痘是一种人兽共患病,其病原体为猴痘病毒,是一种双链DNA病毒,属于痘病毒科正痘病毒属,与在人类历史上曾肆虐数千年的天花病毒是“近亲”。猴痘病毒于1958年被首次发现,当时一群从非洲运往丹麦哥本哈根实验室的猴子暴发了一种以“痘状”皮肤水疱为主要症状的疾病,由此而得名。自世界卫生组织1980年宣布人类彻底消灭天花以来,猴痘病毒被认为是一种严重威胁公共卫生的正痘病毒。

流行病学特点

猴痘主要在非洲中部和西部流行,全球多数病例分布在刚果(金)、刚果(布)、中非共和国、尼日利亚、喀麦隆等非洲国家。世界上首例被报道的人感染猴痘病毒病例发生于1970年8月;2003年,美国暴发猴痘疫情,这是其首次在非洲大陆之外被发现;2018年以来,以色列、英国、新加坡等国也曾在来自尼日利亚的旅客中发现感染病例。

猴痘病毒有两个不同的遗传进化分支,分别是中非分支和西非分支。西非分支病死率约为3.6%;中非分支则更为猛烈,病死率约为10.6%,且更具传染性。研究表明,人们在非洲的松鼠、冈比亚鼠、睡鼠和非人类灵长类动物等动物体内都发现了猴痘病毒的身影,其天然宿主可能是啮齿类动物。

猴痘病毒传播给人类的方式还不甚明晰,其机制也有待研究。人们普遍认为猴痘病毒是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进行传播,如被已感染的动物咬伤或抓伤,直接接触被感染动物的血液、体液、皮肤或黏膜、动物制品,食用被污染的未煮熟肉类等。猴痘病毒在人际间传播方式主要包括:密切接触感染者的呼吸道分泌物、皮肤损伤部位或被污染物品等;在与感染者直接、长时间面对面接触中,通过含毒的大量呼吸飞沫而传播;通过母婴和性接触途径传播。虽然既往有人传人报道,但并无证据表明猴痘病毒可以在人际间大范围传播。

临床症状

猴痘是一种自限性疾病,临床表现与天花相似,但症状较轻,发病率、病死率一般不如天花严重,多数病例可自愈,但仍有部分患者可能发展为重症,甚至导致死亡。猴痘病毒的潜伏期为5~21天,出现症状后可持续14~21天。猴痘病毒感染一般呈现发病期和皮疹期两个阶段。在发病期,患者一般出现发烧、头痛、嗜睡、虚弱乏力、淋巴结肿大、肌肉疼痛等症状;皮疹期通常在发烧后的1~5天内开始,患者从口腔开始出现大小不等的皮疹,接着皮疹蔓延至躯干、手、足,遍及全身。皮疹经历了从斑疹、丘疹、水泡到脓疱等几个发展阶段,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结痂。不同阶段的皮疹有可能同时出现。

诊断方法

一般根据临床症状及流行病学调查,作出初步诊断。患者通常有动物接触史,或者疫区旅行史,需要与症状相似的疾病或反应进行鉴别诊断,如天花、麻疹、水痘、药物过敏、细菌性皮肤感染等。确诊需进行实验室诊断。分子和抗原学检测技术可用于临床辅助诊断,如PCR(聚合酶链式反应)法、ELISA(酶联免疫吸附试验)法;血清学试验,如抗体IgG检测,但通常不能区分既往和现症感染,因此主要用于流行病学的调查。

防控措施

随着欧美等地区猴痘疫情的蔓延,其输入我国的风险将持续存在。目前,对猴痘病毒疫苗及治疗药物的研究均非常有限,针对猴痘病毒缺乏特异的疫苗和治疗特效药,及时进行物理隔离是最好的防控措施。对此,海关将加强对来自猴痘疫区的入境交通工具、人员和货物的检疫。同时,相关人员前往猴痘流行地区旅行期间,应避免接触可能携带猴痘病毒的动物(啮齿类动物、灵长类动物等),避免食用或处理野生动物,做好手部卫生清洁;从流行地区返回时,应如实申报旅行史,及时报告任何异常健康状况。

为本文评分

评论

澳通用户[field:writer/]
澳通

白色粉未美国双清 液体加拿大双清

[发表于分钟前]
1 11
澳通用户[field:writer/]
澳通

蓝牙耳机CE认证蓝牙耳机CB认证TELEC认证

[发表于分钟前]
0 00
澳通用户[field:writer/]
澳通

邮寄装饰材料到美国时效稳定价格低

[发表于小时前]
1 00

我来写评论

我来写评论
提交评论
关注微信
请进
提交留言